特色中国的经济发展:如何转向帝国主义?
演讲提纲:
前言梗概: 本讲座旨在分析特色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转向帝国主义,探讨中国资本主义化进程与帝国主义本质之间的联系。从1992年开始,特色中国经济在资本主义化发展中逐渐走向帝国主义阶段,借助资本输出与资源控制扩大对外影响。
第一阶段:从”经济过热“到”生产过剩“
1989年后的动荡与市场化进程,邓小平坚持推行资本主义改革,提出要大力发展经济。1992年南巡讲话,邓小平明确要求加快经济改革的步伐,为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加速铺路。
资本主义过热: 1992年至1997年,特色中国进入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阶段,伴随资本家归来、工人地位变化及投机行为兴起。然而,经济过热也随之而来,表现在货币过多投放、投资膨胀、财政困难、通货膨胀等方面。南昌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等投资案例,反映了这一时期地方经济的过度扩张和乱象。
制造业完善升级:1992至1997年间,特色中国在资本主义官僚领导下推动非国有经济发展,扶持民营制造业,制造业企业数量和工业增加值大幅增长。电子信息产业逐步占据主导地位,轻工业向重工业转型,化学原料制造业占比上升,标志着中国逐步迈向拥有高端工业的国家。
外贸整合:1992年后,特色中国推动外贸整合,积极吸引外资,改革外贸体制,开始实行“大经贸”战略,强调对外贸易、外资利用与经济技术合作的融合。这一战略旨在通过跨行业、跨区域的贸易集团,提高国际竞争力,为资本输出打下基础。
生产过剩:1997年,中国面临相对生产过剩问题,供需失衡严重,政府因此启动了“走出去”战略,旨在利用外部市场和资源推动经济发展。此战略源于对国内市场饱和和资源短缺的应对,标志着中国开始积极进行资本输出,逐步向帝国主义发展。
第二阶段:”走出去“
走出去”战略的提出与实施: 在1997年江泽民提出的“要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战略下,中国政府开始推动资本输出,尤其是在非洲、拉美等地区进行经济布局。通过投资、并购等方式,特色中国在非洲、南美洲等地区获取资源,扩展市场份额。
安哥拉模式: 特色中国通过与安哥拉的石油抵押贷款建立了“安哥拉模式”,以石油换取基础设施建设和贷款偿还。这种模式通过捆绑安哥拉经济于石油价格,导致恶性循环,令大部分民众贫困。尽管中国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形成贸易逆差,但通过收购矿产资源和低价商品出口,中国有效实现了能源战略和资本主义发展,而非洲国家则愈加依赖资源出口和低价制造业。
南美洲的资源输出: 中国在南美洲的经济扩张主要通过提供贷款、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贷款往往以人民币结算,只能购买中国商品,进一步加深了不平等。资本输出通过收购资源型企业满足中国需求,同时赚取巨额利润。商品输出则表现在南美洲对中美的进口严重依赖,主要进口工业产品,而出口则以原材料和农产品为主,形成资源输出和工业商品倾销的结构,类似中国近现代的经济困境。
结论:
帝国主义转型: 通过不断输出资本与资源,特色中国逐渐展现出帝国主义的特征。资本输出成为经济扩张的主要手段,逐步形成了类似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扩张模式。中国通过收购、并购等形式,控制了多个国家的关键资源,进一步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平衡。
对非洲和南美国家的影响: 中国通过出口制成品与进口原材料的双重策略,使得非洲与南美洲国家逐渐陷入对资源出口的依赖,而本土工业却无法得到有效发展。这些地区依赖出口原材料,无法形成自主的工业制造能力,而中国通过廉价商品的倾销,进一步压制了这些地区的本土产业。
演讲内容:
首先,这一次讲座的主题是“特色中国的经济发展:如何转向帝国主义?”这一个研究是当下问题中各位同志比较少见的,国内的劳资问题各位可能都有关注,但是帝国主义的一面比较少为人注目。
这是一个很长、很长的历史,那么我们该从何讲起呢?就从1992开始吧!不过在此之前还得先讲讲前史:在1989年后,经历了发展资本主义带来的64动乱,邓小平还是死心不改的走资本主义道路,在1990年三月,邓小平对中央领导人说:“现在要特别注意经济发展速度滑坡的问题,我担心滑坡,经济发展老是停留在低速度,例如百分之四、百分之五,适度的要求就是确实保证这十年能够再翻一番。” 很显然,这是在对经历了动乱之后缓慢的资本主义化进度表示不满,而他似乎也不认为动乱是因为走市场化资本主义经济道路而发生的。
到这时候,邓小平就忘记了他在80年代“锐意改革”时说的话了: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以使中国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的人生活富裕问题”、“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的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这不已经出了乱子了吗?他是不知道呢?还是不想承认呢?
就这样,缓慢推行市场化的原则延续到1992年时,形势对邓小平来说已经十分不利——开始褪色的共产党中央坚持要缓慢推行资本主义化的分为两种不同的人:
1、陈云为代表的“鸟笼派” 。他们虽然认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是对于邓小平的“乱搞”市场化也十分不满;
2、一些老左派的前身。如邓力群、王震等看了市场化造成的乱象的老干部。他们虽然是坚定的“保党护国”派(他们坚决镇压反对者),但也反对强行推行资本主义化经济。
而在地方上,在经历了十一年资本主义经济的乱象后,人民群众们开始自发的纪念毛泽东、崇拜毛泽东,形成了一股“毛泽东热”。在89年动乱中就有着毛泽东的身影若隐若现,而在动乱之后,这股热愈发的燃烧起来。
说到这里停顿一下,今天讲座的主题是,“特色中国是如何转变成帝国主义的”,我们都知道,按照列宁的分析,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是如何转变成帝国主义的是有一个过程,根据我读书的感觉来看,最重要的就是1992-1997这个时间段。接下来我会繁琐的引用一些特色中国的官方史书里的数据,来为各位说明,资本主义是如何量变转化为质变的。
第一阶段 从”经济过热“到”生产过剩“
从1992年的十四大到1997年的十五大,是一个公认的资本主义大的发展阶段。纵观1992-1997年这段时间,可以评价为这是特色中国的一个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时期,并且带来了资本主义经济的一切附属产物——”资本家的归来以及被承认,以及工人日益从社会主义中的主人翁变为会说话的工具“这一转变、投机行为。
但是随着高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也带来了资本主义经济不可少的一环——经济过热。这段时期,制造业在前三十年(1949-1979)奠定的基础上飞速的发展,使得中国的工业日渐的摆脱初级工业,转而迈向日渐掌握高端工业的工业国,并大力发展外贸,从而为“走出去”定下了基调。这一切的发展对于帝国主义的典型表现--资本输出的出现可以说至关重要。
首先是过热。
在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资本主义经济日益的膨胀起来,根据特色主义政府官方2019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2019 )》第二版中也承认,中国的经济发展在这时进入了一个乱象: 1992年至1993年中国经济实现高速发展,1992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6923.5亿元,比上年增长14.2%,1993年达到35333.9亿元,比上年增长14%。同时,’四热、四高、四紧、一乱’现象(即房地产热、开发区热、集资热、股票热,高投资膨胀、高工业增长、高货币发行和信贷投放、高物价上涨,交通运输紧张、能源紧张、重要原料紧张、资金紧张,经济秩序混乱特别是金融秩序混乱)严重,国民经济出现了不稳势头。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货币投放过多,金融秩序混乱。二是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都出现膨胀的趋势。三是财政困难状况加剧。四是由于工业增长速度越来越快,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的‘瓶颈’约束进一步加大。五是出口增长乏力,进口增长过快,国家外汇结存基本无增长。六是物价上涨越来越快,通货膨胀呈现加速之势。这些情况表明,宏观经济已相当紧张,有些矛盾和问题还在继续发展,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这种膨胀带来的过热就以江西省会南昌市的投资来举例:在1992-1997年间,南昌市交通工程建设开动和竣工了16项,有明确金额标注的投资金额总数就约6.3亿元;市政工程建设开工和竣工了10项,有明文标注的投资额就有约2.06亿元;招商引资了外资约10.54 亿美元(1992 年5.5 亿 + 1994 年 3.04 亿)加上内资约1.18 亿元(1993 年)。
而后是制造业日渐完善、升级。
在1992-1997这几年间,以江泽民为首的资本主义官僚在推行拆分社会主义国有经济的同时,实行一系列手段扶持了一大批民营制造业企业,1996年制造业企业总数456533个,工业增加值32483.67亿元,扣除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后的其他所有制企业339444个,工业增加值23966.5亿元,分别占制造业企业总数和工业增加值总量的74.3%和73.8%。可以说,“非国有经济已成为推动制造业迅速发展的重要力量。”
而制造业来说,“投资类、消费类、元器件三大类电子产品的比例日趋合理,1991—1996年,投资类从14.9%提高到33.1%,消费类从49.2%下降到33.2%,元器件类保持在35%左右,标志着电子信息产业为国民经济提供电子装备的能力不断增强。”
代表高精尖工业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在制造业的占比中逐步增高,并且代表工业国家起步的、初级的轻工业的代表——纺织工业在制造业占比逐渐降低,而代表轻工业进化一步的重工业代表之一——化学原料以及制品制造业的占比也逐步在制造业中增加,这表明,特色中国在这时已经在社会主义中国1949-1979年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发展私有制经济的工业成了有高级工业的工业国家。
然后就是资本输出的一个重要前提:外贸整合。
在1982年前,中国在海外兴建的企业只有48家,总投资额还不到1亿美元,而到1991年上半年为止,在海外兴建的非贸易性的合资合作和独资企业已增加到886家,总投资额已达到24.2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为10.5亿美元,占43%。 11而在1992年的南巡讲话后,特色中国正式的开始吸引外国资本投入,实行招商引资计划,全国各地建起了几个大的开放区,在外贸愈加兴盛的情况下,新中国时期余留下来的外贸制度日益的不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了,在去除了进出口的条条框框后,内陆边境到沿海、从边疆到内陆江河,开始了全面的扶持对外贸易,特色中国开始日益通过官方银行扶持、鼓励出口,并开始了外贸体制的各种改革——在1992年开始融入世界市场的、建设国内自身市场体制的改革(降低关税、实行人民币自由兑换)、在1994年开始建立基于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增加企业自主权的改革。
而且在1994年,特色政府就开始意识到主动对外输出对于国际战略的重要性。即提出的“大经贸”战略,这个词第一次在1994年出现,这恰好也是开始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外贸改革的年份。什么叫“大经贸”?官方研究员总结为这是“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包括援外)等各种对外经济贸易活动相互融通、相互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一种构想”,并且认为特色中国在这时已经有能力有基础的实行这个战略,他总结为“贸易内容结构多样化、贸易主体多元化、经营方式贸工(农技)一体化、企业组织结构集团化、经营目标全球化”, 并且在1992-1997年最为重要的是中国开始有意识的实现外贸集群化,同样就像“大经贸”战略的提出一样,在1994年特色中国在外贸改革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各项外经贸业务之间的渗透与融合”,要“以外贸公司为龙头,以实业为依托,以金融为后盾,组建成一业为主、多种经营、进出口结合内外贸兼营、流通与生产相结合、贸工(农、技、商、银)一体化的贸易集团公司”,并以此“组建跨区域、跨行业兼有对外贸易功能的技工贸结合的产业集团,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可以说,这时特色政府已经有意识要开始对外输出了。
最后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经典曲目:生产过剩。
在上述这些发展的基础上,中国资本主义不可避免的出现了资本主义经典弊病——相对生产过剩,在1997年上半年特色政府官方对主要商品供求调查还显示在614种主要商品里,供求平衡的比例占89%,供不应求和供过于求的比例各占5.5%,而到了下半年,供求平衡的商品比例就下降了22.4%,变为66.6%,而供过于求的则上升到了占31.8%,供不应求的仅占1.6%。 我们可以说,供需关系失衡已经到了资产阶级官僚不能不着手解决的地步了。
就在这些背景下,“走出去”正式被启动了。在1997年的9月12日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在作报告时,明确的提出“要更好的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
这在今天被特色政府视为和邓小平南巡讲话要点不相上下的口号,当然,这个说法并不是江泽民的首创,早在邓小平还在掌权时就已经说过“不坚持社会主义,不坚持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在还没完全打垮潜在反对力量的年代,这些资产阶级官僚明白,没有外部资本的输入,他们是无法保证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的;胡耀邦则是这个说法的直接首创者,他在1982年1月14日首次提出“中国经济的发展要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江泽民无愧于是他们的继承者。
在十五大提出这个说法后,特色政府开始了一场被称为“走出去”的输出活动,它于1994年提出的“大经贸”战略基础上更进一步,明确的提出要让中国的私有企业走出外国去,更好的利用当地的市场和资源用以发展。2000年时,江泽民正式的把“走出去”战略上升到“关系我国发展全局和前途的重大战略之举”的高度;在2001年时,“走出去”被正式写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成了与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并列的这个时期新型经济发展的支柱。
说到这里,可以下一个结论了:
问:什么是“走出去”战略?为什么会有这个战略的出现?
答:走出去就是为了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问:为什么要利用国内外市场?
答:因为国内市场已经处于相对生产过剩状态下了,所以要想取得发展只能寄希望于国外市场。
问:为什么要利用两种资源?
答:这是在利用国内外市场的前提下同步进行的,因为国内市场已经出现生产过剩的情况下,把多余生产线/资本输出到外部去带动国内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是必要的,而特色中国市场下的过热生产又带来了能源短缺,开始跟不上过热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了,为了将来的长远考虑以及帝国主义的本性来说,“走出去”都是一个必会出现的事物。而一个帝国主义国家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资本输出,这也是一个帝国的底气,所以特色中国在发展了近20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后已经有这个底气把自己的资本“走出去”和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掰腕子了。
好了,到这里,帝国主义是如何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出现的就讲完了,接下来就到了中国帝国主义发展的时间了。
第二阶段 ”走出去“
在“走出去”战略被正式提出后,特色政府并没有立即就开始走出去,而是经历了一段时间开始调整国内过热经济,才在2001年算正式开始了对外扩张的步伐,就像前面说的那样,1992-1997年的中国深处于过热和过剩的情况。回顾特色中国经济发展的书籍也承认,在1993-2000年,“由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存在着经济发展过热、投资结构不合理、物价上涨过快等现象,从1993年年中开始,国家决定实行经济结构调整,紧缩银根,让过热的经济软着陆。”在经历了几年的经济整顿,去除掉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生产过剩带来的影响后,在2001年以加入WTO为节点,开始了对外扩张的狂飙突进。接下来我将分几个方面来阐述特色中国对外的输出情况。
首先是资本的输出。以列宁对帝国主义的分析流程来看,最重要的就是对外的资本输出,一个帝国主义的国家的最大的标志就是生产和资本集中,并由集中产生的垄断、金融资本和工业资本愈发融合在一起、资本输出对于商品输出有了更重要的意义。重点就在于,金融资本为什么会对外输出,就是因为为了获取利润:国内的市场已经没有什么能让资产阶级瓜分的了,而过剩资本也不可能被用于改变民众们困苦的生活——如果资本主义能这么做的话那它也不是资本主义了,所以对外的资本输出是一个国家国内市场过度成熟到没有瓜分地、只能对外获取利润的标志性事物。
以投资流量来说:在200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69亿美元,在后两年对外投资流量经历了一个大幅度下跌,只有27-28亿美元,而在2004年则直接回升到了55亿美元,在2005年直接翻了一倍多,上升到了122亿美元,到了2008年,则上升到了559亿美元,到2010年,则是688亿美元,比2001年的中国对外投资流量发展了10倍。疯狂暴增啊这是。
然后再说说中国在当地是如何实行对外经济输出的。对外资本的输出首先就如前文所述,一个首要的目标就是出于能源安全的考量,所以在以下环节我会通过资源类型国企对外“走出去”的状况来说明。
中国二十一世纪初的头几年,中国正处于资本输出多处开花的局面:这一时间中国也在全球各地都进行过投资,“2007年年底至今我国企业境外矿产资源(非油气类)勘查、开采及并购等直、间接投资项目800余例,涉及主体(企事业单位)300多个,项目地点分布在50多个国家,涉及金额500多亿美元。”可见投资国家的数量广。
而特色中国的对外输出资本后,自然会达到一个资本输出的必然环节——并购,这也是帝国主义国家对外资本输出达到成熟时期的一个标志,并构成了资源类型的国企对外“走出去”的主要方式。这一时期,并购成了输出资本的主要手段。然而在这一时期,中国对外并购的成绩可以说极为惨淡。根据官方学者的研究,在2002-2010年期间,成功完成的并购案例只有12起,失败的数额却有24起,是成功数额的整整一倍。
这些失败案例大多来源于一些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官方学者对此也清晰的认知到“中国在这些国家(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集中的大规模的矿产资源并购已经引起这些国家的关注甚至抵触,它们开始对中国是否会控制自己的矿产资源感到担忧”。
很明显,他们这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自然能看得请中国所谓“和平崛起”背后的真面目,所以特色政府在发达国家进行的扩张碰钉子后,他们开始把目光转移到了非洲、南美洲的第三世界国家上。而非洲和南美洲,是当代特色政府资本对外输出的主要地区。
在非洲,特色政府的经济扩张是以安哥拉最为典型。安哥拉于2002年在结束了内战后,留下的是一个饱受战火摧残的国家,在2002年时,安哥拉政府在距绝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达成的条例后,选择从中国政府争取帮助,从而在随后几年接受了一大笔的特色政府援助,“2003 年至 2011 年间,安哥拉获得的贷款几乎占中国向非洲提供的所有商品抵押型贷款的一半。”
然而这份甜头不是白尝的。这一系列的贷款不是什么无偿的援助,而是和石油,这个安哥拉的自然资源挂钩的。安哥拉政府为了得到这笔贷款,把自己的出口石油。“在这种模式下,中国进出口银行提供的贷款通过安哥拉国家石油公司(Sonangol)向中国出售石油来偿还。每季度按当前国际价格出售一定数量的石油,所得收入存入以安哥拉政府名义在中国进出口银行开设的托管账户。然后从该账户中支取资金,用于支付贷款利息和到期还款。”
而更让人吃惊的是,中国和安哥拉联合制定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也是用这这些支付给安哥拉的贷款来支付的!中国商务部在招标之前就会预先把一些中国的企业加入进去,并要求不少于三家中国企业中标,项目的采购也至少有50%得在中国采购。
问:这算是什么援助?
可见,所谓的“援助贷款”是假,借机完成自己的能源战略目标、满足国内的能源缺口和疯狂攫取利润才是真!而这种援助模式(自然资源换取基础建设),是特色政府对外输出的一个典型案例,也被外国观察家称之为“安哥拉模式”,这个模式在将来也在非洲、南美洲愈来愈多的实行。
安哥拉在得到特色政府的援助带来的显著影响就是,安哥拉政府愈加依赖石油出口为经济来源,这就意味着把他们的经济来源捆绑于石油价格上,当石油价格下跌,安哥拉的经济增长就立马停滞,只能出卖更多的石油偿还中国的贷款,让油价更低,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安哥拉政府这种出卖石油换取贷款的做法也只让政府中的一小部分人发了财,大部分安哥拉人民依旧生活在贫困中。
但是,也有一个反直觉的情况出现。根据美国学者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来看,特色中国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贸易总体状况是中国方面是处于贸易逆差的状况(即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贸易是进口多于出口)。不是说中国是帝国吗?怎么还逆差了?
实际上仔细一想就能明白,非洲国家之所以出口量大,就是因为国内的落后导致需求少,需求少则支撑不起国内市场自身的运转,于是只能通过落后国家所能采用的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实行出口经济用以实现积累(纺织业、采矿业各为其代表),而特色中国进入了撒哈拉以南非洲市场后虽然表面上是自己形成了贸易逆差,但是我们不能不注意的就是特色中国之所以进入非洲市场就为了国内的资本主义发展产生的能源缺口而布局收购矿产,这也是“走出去”战略的一部分,所以这方面来看,特色政府完美实现了自己的目的。
而通过对矿产这些大宗产品的需求所给非洲国家带来的一部分繁荣,却是实实在在的让这些非洲国家愈发依赖出卖国家矿产资源来发展国内经济。而另一种扩张方法就是通过出口贸易挤压原本非洲国家的市场,以撒哈拉以南非洲为例,一方面,特色政府通过出口低价原料让非洲的国家能有机会通过纺织业这个发展制造业的国家最容易进行积累的行业进行出口实行一定量的积累,但也让中国通过压榨劳工的血汗压低制造成本的制成品能轻易把他们挤出原本所在的市场。
尤其是纺织品配额制度(即每个国家视其国情有不同的卖出限额)在2005年正式取消后,所有国家都统一的“公平”的站在一个舞台上同台竞技了。而可笑的是,这种形式上是公平的市场竞争,却只有赤裸裸的不公平,这就像是一个小孩和成年人同台斗技一样,这种公平就是最大的不公平。
接下来说说资本输出的另一个重点:南美洲。
在南美洲,特色政府带来的影响也是大差不差。中国在南美洲经济扩张的方式也主要是提供贷款以及输出资本、商品输出这实行。先说说提供贷款之类的资本输出:特色中国在2007-2011年期间,向厄瓜多尔、巴西、委内瑞拉提供多笔类似安哥拉的石油抵押贷款,总额达到了470亿美元。
相信大家都知道,原材料的价值是最低的,而工业制成品的价值比原材料要高,这种原料和制成品的价格差就是一种剪刀差,要具体体现这种剪刀差则需要举一个例子,就拿南美洲出口最多的石油来说说吧。
让我们来算一算吧,一吨石油原油是7000-8000元人民币的价格。原油如果处理出来那就是20%左右的汽油、40%的煤油,根据根据炼化水平的高低以及原油油品的优劣还能上涨并且得到润滑油以及船舶用油、工厂燃料油、化学制品等等。
在这里我们不算别的什么东西,只单单算92标号的汽油和原油对比价。92标号汽油没查到美国的价,以中国为例。1吨92标号石油是1324升,也就是说,一吨92标号汽油是9500多元。那么按照这个比例去计算的话南美洲向美国出口1吨石油原油,取中位数,能得到7500元,而向美国进口1吨92标号汽油,则要花费9500元。也就是说,就算只算从原油到汽油,不算一吨原油能提炼出多少有价值的产物,只是这样一个小小的转变,这样一进一出,对南美洲国家就有了2500多元人民币的差额。这种贸易就是剪刀差最直接的体现。
而这种情况在南美洲还不是一例,就以大豆为例。中国由于养殖业的发展迫切的需要大豆,这份巨大的需求也制造了南美洲农业的大豆生产,南美洲由于自然资源丰富也缺少工业品的制造能力,种植大豆用于出口是他们迫于无奈下必须抓住的机会。但是这种大豆的繁荣却是以粗大豆出口份额的增加、加工大豆制品的减少换来的。
如巴西在千禧年之后,大豆制品如豆油和豆粕在出口的大豆中近乎消失,而粗大豆则取代了它们在巴西出口大豆中占据绝对地位。这其中既有着特色中国的间接影响——特色中国为了发展自己的大豆产业,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逐步建立自己的大豆加工厂。却也又中国的直接影响――特色政府下令禁止从巴西进口豆油。
而巴西本地则是在1995年下令通过减少大豆出口税来抓住大豆市场繁荣,因此,巴西国内压榨的大豆占总产量的比例从 1995 年的 95% 降至近年来的不到 50%。巴西的这种状况是南美洲的一个典型案例。
美国的研究者在他的著作中虽然对中国有着帝国主义的同情和辩护,但是也不得不承认特色中国在南美洲进行的经济扩张并没有如一些人所说是对南美洲经济发展有利,相反,它在南美洲执行的经济扩张没有改变它们“仍高度集中于初级产品和资源型制成品,且加工有限”这一境况。
并且就算它们中享有进入中国市场优惠待遇的国家,也没有发展出什么可观的制成品出口。这其中固然有着南美洲国家自身工业水平不够的因素,但是美国研究者也承认“出口不足的一个因素是中国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并且随着(南美洲国家)加工水平的变高而逐渐增强”。“有形的大手”发力了啊!
这就是特色中国所谓和气生财的真相:我对你出口制成品和进口原材料可以,你对我出口制成品不行。而我们这位官方学者则无耻的把这种南美国家对于中美贸易的依赖直言不讳称为“南美洲国家对中美两国的经济依赖主要原因为双边的贸易商品结构互补性较强”!是的,对于帝国主义而言,一个只出口资源给他们并且还能接受商品倾销的国家才是一个最好的国家,至于这种只出口资源对他们的长远发展来看有什么影响,who cares!(谁在乎呢!)
综述:特色中国在非洲的以及在南美洲的资本输出以及制成品输出带来了重要的影响。如前面所说造成了愈发依赖于初级产品和资源型制成品的经济状况,虽然这一转变是从上世纪80年代左右就已开始,但是特色中国在南美洲的经济扩张无疑是加剧了这一点,这使得它们开始在经济意义上成为殖民地,而特色中国不满足于此,它还通过输出资本等方式攫取南美洲国家的矿石、石油等自然资源用以满足自己国内的战略能源需求和矿产需求,并以此攫取利润。
说到这里事情已经很清楚了,特色中国是帝国主义国家吗?
看了这么多的案例我们应当可以得出结论:是的,特色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帝国主义国家。
非洲和南美洲国家在与特色中国的贸易是有利于它们?还是不利于它们?
我想也可以得出结论:这种把非洲和南美洲当成原材料产地和工业制成品倾销地的贸易模式绝不会利于南美洲和非洲国家的发展。这种贸易模式是注定要被非洲、拉丁美洲、中国的广大劳动人民打碎的,因为特色中国之所以能取得倾销工业制成品的资格,还不是因为中国国内劳工被国内资本主义敲骨吸髓式的压榨!中国劳工得利了吗?相信对于国内劳资关系有所关注的同志们都能知道,这是一点影都没有的事。尤其是在世纪初(00-10)的中国,伴随着资本输出带来的,是工人日益被敲骨吸髓,那时的中国工人真是在资本主义的军事化压榨下苦不堪言。
将来如何发展,我也不能确定,但是种子已被种下,武器已在锻造,资产阶级对于全球贸易的开发正在制造消灭全世界国家的剥削者的武器,它们自己半自觉的把世界前所未有的连接了起来。现在的世界相比以往,不夸张地说,已经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步。
我们还是那句话: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最后,用马克思传世名言的那句话来结尾吧。
全世界的无产者!联合起来
参考资料:
01、郑有贵《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2019 )》第二版,2019,当代中国出版社
02、水陆洲《邓小平的晚年之路》
03、中国经济发展史(1949-2005)
04、钟瑛《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若干理论研讨综述》
05、《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
06、《“走出去”战略与中国跨国公司崛起:迈向经济强国的必由之路》
07、《中国企业“走出去”发展报告》,2013
08、Rhys Jenkins《How China isReshaping the Global EconomyDevelopment Impacts in Africa andLatin America》(《中国如何重塑全球经济:对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影响》)
09、《中美两国在南美洲的地缘经济格局比较_马腾》
欢迎加入工农解放社
团结全心全意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各组织,寻找共同为社会主义革命奋斗的战友!
群组: https://t.me/Liberation1917
XMPP桥接群: https://joinxmpp.cmlmuf.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