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问题的讲座
讲座提纲
一.我国基本农情
历史背景
-
邓修利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复活农业小生产
-
我国长期拥有特色性小农经济
-
农业生产方式过于落后影响整个经济体系的存续
目前农村基本情况
-
大量被市场挤压收入极其低下的小农
-
土地愈发集中
-
农村人口流失和老龄化严重
农业的崎岖情况
-
机器提高的劳动生产率较低以及资本周转速度过慢导致资本家不愿在初期投入大量资本,而小农户又无力运用机器,因而在生产成本较高的情况下普遍劳动生产率较低,无法与他国资本主义大农业竞争
-
拧巴的小农业使农户在各方面劳动效率都较为低下
-
农业商品流通过程被垄断,农户利益无法得到保障,应对风险能力低下
-
自耕农将被逐渐淘汰,而特色无法为自耕农安排出处,目前农业情况不可存续
马列毛主义者应在农村方面开展的工作
-
争取涨工资降工时
-
化“反动壁垒”为“革命基地”
-
组织农民起来,共同对抗中间商
结语
我们所以要这样做,不仅是因为我们认为自食其力的小农可能来补充我们的队伍,而且也是为了党的直接利益。被我们挽救而没有真正转变为无产者,还在农民地位时就被我们吸收到自己方面来的农民人数愈多,社会变革的实现也就会愈迅速和愈容易。我们无须等到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后果到处都以极端形式表现出来的时候,等到最后一个小手工业者和最后一个小农都变成资本主义大生产的牺牲品的时候,才来实现这个变革
讲座内容
主讲人:我想问同志们一个问题:中国目前的基本农情是什么?
同志A回答:农民因为承包制单干导致很多小农的生活过的很不好,而一大部分商业化的新时代地主又大肆圈地雇佣剥削别人,基本来讲就是贫富差距巨大。以往小农制的单干在目前市场的压力下被挤压的越来越小,农民种了一年地收入寥寥无几。
主讲人:问题就在这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目前到底意味什么?
同志B回答:大片日益抛下土地的小农,种田不赚钱了,打工才能赚钱,与之相对应的是土地愈发集中起来,比如土地出租给大老板,土地流转等,以我身边的同事为例,他们老家的田土大部都已出租给老板做经济作物种植使用。
主讲人:
说的极好我再补充一下,目前中国人均只有 1.59 亩耕地,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的耕地由 2.3 亿个农户耕作, 他们户均承包 7.5 亩;其中承包经营耕地 10 亩以下的农户有 2.1 亿户。
本来按照人类社会现代化的一般规律,自耕农生产会在市场发展中逐渐自然转型升级为资本主义大农业。但是,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是非常具有“特色”的,它是建立在社会主义中国留下的庞大政治机器和经济基础上的,所以它可以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几个世纪的发展路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二三产业发展相对第一产业明显更快,由此导致的历史惯性冲击也就非常显著。而且各位,邓修当初复辟小农业并不全是出于经济因素考虑,其中政治因素非常重要。{同志B:城市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比较牢固,农村中的社会主义更虚弱?}
同志C回复同志B:失去农村集体,面向集体的工业生产在市场条件下会瞬间破产。
主讲人:
虽然反动派确实通过政变一举摧毁了中央文革中的革命者,而各地的干部群众又不够成熟,没能第一时间认出政变性质,更组织起武装反抗,但是无论如何经历过毛时代的工人阶级是能认识到自己阶级利益的、高度自觉的阶级,和目前的中国工人在经济上已经居于全社会绝对主导地位,但事实上并不是一个政治意义上的独立阶级的情况完全相反。
为了斗垮在政治上成熟(但是他们的领导组织已经被摧毁,这就是后续各种斗争失败的本因)但主要局限于当时占人口比不高的城市地区的无产阶级,邓修选择首先破坏工农联盟。也就是复活农民的小生产者身份,利用自耕农小资产阶级的弱点来帮助官僚垄断资产阶级赢得这场阶级战争。{同志B:而且农村中的私营经济相比城市中更没被消灭。}
同志A回复同志B: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小农经济不可能一下子就被消灭的 毛主席一开始做的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就是想通过集体化来消灭这种落后的生产方式。
主讲人:
这个过程并不顺利,很多进步农村干部和群众在不换思想就换人的反动被强制镇压,这场改革只是在坦克和刺刀的保障下才真正在农村取得胜利。
主讲人:
但是,几十年过去了,中国资本主义态度发达了,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帝的帝国主义列强了,这种过去政治上的权宜之计保留过去落后生产方式的恶果就越发显现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历史惯性打击。
大家可以想象一个物体的头部在高速前进,但是它的尾部却完全不动或者至少动的很慢,于是当这个物体的头部运动到一定点停下时,它的尾部就在强大的惯性作用下猛地撞向头部,把整个物体击得粉碎。这就是目前中国社会各种头部产业和农业这个尾部的情况。一句话,这种大国小农就是中国的基本农情。{同志B:木桶效应吗?}
主讲人回复同志B:可以这么比较,但不全是,我们这里说的是一个动态的情况,特色的工业和其他产业在发展中越快,它一但遇到危机停滞后受到的打击就越重。
主讲人:
就宏观情况而言,目前中国自耕农的情况非常糟糕:153 座地市的农村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在 2 万-3 万区间, 剩下的 117 座地市则在 1 万-2 万区间,即每月 833-2000。根据我调查的情况我们来算一笔账。假如在华北或者东北某地,一位农民在一亩播种率30斤的地上种粮,那么他最后一年能收入多少?
种子按每斤单价2元计算;种子的开支就是69元;播种时撒下的基肥120元,随后再追肥30元,没有这些现代肥料,小农经济早就垮了。除草和杀菌等必须用到的农药一年算3次,每次20元;水电、收获、烘干等必要开支我们按250-300元一年计算,这里取小值。
那么我们的总成本就是:60+150+60+250=520元
我们按华北地区平均亩产1100斤,一斤价格1.22元计算,毛利润就是1342元每亩一年。
净利润:1342-520=822元 每亩一年
于此同时我们知道一瓶可口可乐零售价3.5元,一件可乐24瓶,十件就是840元。也就是说,华北地区一位农民幸苦劳做一年,耕一亩地赚的钱还不够买十箱可乐。而我们刚才说了,根据特色官方的数据,中国人均耕地面积1.59亩,农户户(注意这里是家庭联产里面的一家人,而不是一位农民)均耕地不过6亩,全国2.3亿户农民中,超2.1亿户农民耕地面积不过10亩。各位,也就是说我们的农民快乐的一家只需要努力一年就可以购买工业化流水线里生产的一百箱可乐了!
他们只需要工作一年,就能赚到2740块——远超东北最低工资标准2120元/月。我们这里还只是简单估算的单纯务农收入,农民的健康情况,各种市场盘剥、自然危机一概不知。在我调研的其中一个地方,当地几乎没有任何大型 产业。2023 年,当地制造业小幅下降,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大幅下降 。{同志C:和人口迁出有关吗?}
这样的社会萎缩是否只是衰落的东北特有的现象呢?
据社会科学院的报告,在 2022 年 60 岁以上人口在农村已占比超过 20%农村以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他们的后代也很可能大批流向城市,我们刚算过了,对普通劳动者而言单纯务农一年在经济上的收益甚至可能不如在城市打工一月,所以未来的图景将是自耕农在我们这一代成为历史;这是从人口结构上说的,中国2.4亿农民中占2.1亿的自耕农正在快速老去。
{同志A:将来的农业生产在目前的环境下也越来越会偏向于大企业家掌管的商品化农业这是符合垄断资本主义的}
在社会结构上,正如同志C所说,现在很多农民早就离开农村了。现在已经有苗头了,大量地区土地流转让土地飞速集中起来,甚至出现了老农出租土地后到原土地拾荒被承租人打死的情况。
各位请看,这是我统计的当地不同年龄段村民未来十年内的定居意向图。
图片描述:
少儿(14岁以下)定居意向:农村(0)、县城(5)、省会城市(28)、省外城市(67)
青年(15-44岁)定居意向:农村(2)、县城(17)、省会城市(39)、省外城市(42)
中年(45-59岁)定居意向:农村(12)、县城(43)、省会城市(26)、省外城市(19)
老年(60岁以上)定居意向:农村(76)、县城(18)、省会城市(5)、省外城市(1)
可见除了老人外,几乎没有人愿意留在农村。各位虽然农村的劳动力减少,但整个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却不会随之减少, 而且会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总体呈上升趋势;这就必然要求提升农业生产者的单位生产力。而这就要求土地集中,采用现代机械和灌溉系统。虽然自耕农是在快速减少了,但毕竟还存在2.1亿。其中很多人本就是把青春和壮年给城资本剥夺走的农民工,只是在城市无法继续立足后才不得不返乡务农。
考虑到城市里的大学生都找不到工作了,我们自然不能设想城市在短时间内能迅速接纳我们的大量自耕农。而他们只要存在一天,中国要搞土地集中也好,要通过土地流转,把经营权从承包权里独立出去给资本家也好。都面临一个问题:这些劳动生产力低、人数众多的自耕农何去何从?
各位,资本家肯定是不愿意去养活他们的,本来资本在农业中的投资回报率就低,投资周期就长,更别说去养活别人了。这个道理非常简单:工厂里机器可以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二十四小时连轴转,而农业机器,那篇是最先进的收割机和播种机,一年能用上二十天就不错了。
根据我在某县的实际考察结果估算,采用机器每天大概能够节省 12 个单位的劳动力,在农业中则大约是 9 个;在此我们都按照每台机器每天节省 10 个劳动力计算。根据实地调查发现,农业中的机器,无论是联合收割机、拖拉机还是最新的免耕机,一台机器一年中往往只在农忙时工作二十天,而在工厂 中任意一台机器都能轻易持续工作三百天以上(我们按三百计算); 这就是说每台机器每年省下的劳动力积蓄,在农业中为 200 个劳动 日,而在工业中为 3000 个劳动日。不妨设每架机器可用五年,那么 农业机器中全部节省的劳动能达 1000 个劳动日,而工业机器则高达 15000 个劳动日。如果每架机器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 等于 1000 个劳动日(生产机器的所有工人所需耗费的总劳动日之 和),工业机器的采用可节省 14000 个劳动日;而农业机器则相反, 五年时间才能勉强回本。
采用机器的成本如此高昂,前期投入面临如此大的损耗,使得许多资本家都难以产生投资兴趣,而收入微薄的小农户自然更是无力承担。所以特色农业为何发展如此曲折也就不难理解了。
而且,农业中,机器的运用还面临技术上的限制。在工业内机器工作的地方,即资本主义大工厂是从一开始就按照适宜于机器装置运行的模式设计的。而在农村经济内,大部分机器都在自然环境中工作,因此机器一定要适合地方性, 但这不是常常办得到的,有时甚至是完全不可能的。
采用机器在农村经济中较工业更为困难,还因为在资本主义经济的一 般条件下,采用机器的目的不是在节省劳动力本身从而达到劳动者的全面解放和发展,而是在于节省用工成本。由于农村中的工资因许多原因比城市中要低得多,对于本身劳动力素质低,且几乎没有任何集体议价能力的小自耕农而言,用机器代替人的劳动力,这种动机在农村中自然较弱。
结果就是,特色的各种主要作物,特别是大豆土豆小麦和玉米相比美国和其他以资本主义大农业作为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国家而言,劳动生产率极低,生产成本极高。当然,生产成本高并不意味着收入就一定不高,但是我们刚吃还看到了本来总收入就少得可怜,结果自然是完蛋。
我们可以说,中国目前这种拧巴的资本主义小农业最大的问题就是每日必要劳动时间较长的自耕农在碎片化的、不超过十亩的土地单位进行生产,他们几乎不可能实现任何科学知识、现代农业经验和技能 的快速且持续的获取、积累,更别说进步;或者说,相对于其他生产组织形式,自耕农在获取效率和持续性上处于绝对劣势。就中国自耕农农业与其他发达的帝国主义农业相对比,推广、获取和增长知识经验技能的机 制和能力才是最明显的不足。
此外,中国小农几乎没有应对自然风险的能力。一旦出事,农户一开始基本只能依靠宗亲关系一对一救助,缺少协同互助和有效组织,政府救济一旦不及时就只有破产。而且,如果说自然灾害对小农生产只是偶然现象而且还能多少依靠宗亲关系和政府帮助度过难关的话,那么社会经济风险对小农户就是无时无刻存在,而且在市场经济中往,只能独自承担的了。
农民的作物要到城市居民的餐桌上一般经历以下几:小农户>小收购商(如本县有大型批发市场就没有这个环节)>产地批发商>销地批发商(部分超市没有这个环节)>零售商或超市>市民
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一件劳动产品要经过许多人的手,他们都要 从中分取利润,而只有最后一双手才从事劳动,那么女工最后得到的报酬就微乎其微了。
显然,中国自耕农的情况正是如此。因为他们和工人一样被分而治之,完全没有代表自己利益的组织。他们的许多农产品生产出来了就必须在短时间内卖出,卖不出就烂。他们自己又没有渠道,就只能给中间商。
市场竞争的目的是形成垄断,所以中间批发商中会自然形成少数几家有实力、有渠道、有资金能收购数万吨产品的少数几家垄断巨头。这几家垄断巨头只要时机恰当,认为有利可图或能 减损止损,再在中小批发商串通联合,利益所向,自是从者纷纷;垄 断巨头压价抬价也好,拒收惜售也好,都是水到渠成的事。农民怎么办?中间批发商说一加一等于三他们也只有接受。
小农业分散生产的模式下,农产品汇集、转运、分发环节实在太多, 不仅中转时间长、损耗大,且每个环节都会被加价 50~100%上下。在南方,有时田间地头 1 元钱的瓜果蔬菜到了市民手中可卖上 10 元, 而在我调查的地方,外地经销商以 3 元一斤的价格收购的蓝莓, 一到长春就能卖出 14 元一小盒的高价。结果就是,经销商和超市拿走了绝大部分收益,农民却毫无利润可言,甚至有时不够实现劳动力再生产。这样的情况特色也知道压根不可能持续,但是它没办法只能强撑。
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在于12小时劳动制和特色的维稳需求。欧洲工人和北美工人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末就已经实现8小时工作制了,考虑到近一个半世纪以来人类工业文明的巨大进步,现在单位生产力一定远超当年,然而目前我们的劳动时间却远超过去西方工人。
我们一个富士康CNC操作员,一周的劳动量相当于德国同行2.1个人的总和,而德国工人一小时能赚100人民币,中国工人却绝不可能超过20元,更别说富士康已经是严格遵守996的企业了有些私人企业更为过分。这个现象显然表示劳动者间存在恶性竞争,严重压缩了社会消费潜力和就业岗位。
如果未来的工人斗争迫使特色严格落实《劳动法》,那么未来多出来的就业岗位一定多于现在,而劳动者因为不再盲目通过“自愿”加班来增加竞争力,劳动者的话语权就能提升,劳动力贬值的趋势就能够得到遏制,相应的工资反而能够得到提升,社会消费潜力才能真正被释放,在这种情况下自耕农进城会有更多的岗位。这对整个社会百利而无一害,唯一受损的是极少数垄断资本家,特别是中间批发商。
当企业不再能通过简单延长劳动者工作时间过得利润的时候,它们就不得不想办法提升技术和设备水平,这样才能真正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从而进一步降低劳动时间和强度,释放更多消费潜力和岗位,在社会上实现良性循环。农业因此能够获得工业进步外溢的巨大效益,从而真正提升单位生产力,使得更少的人,能够种得更多更好。即使是对特色而言,长远来看这都是有好处的
北美和德国的工业为什么那么发达?因为他们在工业化高潮的时候正好也是那里工人斗争(在德国甚至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工人运动)高潮时代。工人从资本那里要的越多,就越是逼迫资本提高资本有机构成,就越是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激化
但在中国,很遗憾,虽然官僚垄断资本继承了社会主义的庞大遗产,但是它是建立在完全反动基础上的国家,一开始就通过严打镇压全人民,导致我们的社会在资本主义工商业高速发展的阶段,缺乏有组织工人运动对资本的打击,这反而导致中国的相对落后。
对于我们马列毛主义者而言,要帮助中国自耕农最好的办法就是首先争取涨工资降工时。但是绝不意味着我们就不需要到农村中去了。德国革命当初失败的一大原因就是德国左派不听恩格斯的指导,把占该国当时四成人口的农民全都当成了反动派,以至于农村成了反动派的牢固堡垒,农村不断为反动武装提供人员和后台。
我们反复情调,在革命中一定要争取穿上军装的工人和农民,因为枪杆子里出政权,经济政治高度一体化的帝国主义国家里搞不了根据地建设自然也就没有独立的革命武装建设。就主要是像列宁当年一样发动士兵造反,建立工农代表委员会推翻旧的恐怖军队秩序,建立革命卫队。但是布党能成功是和他们十多年来坚持不懈的农村工作分不开的。
根据地方征兵办和媒体报道常有“应征青年户籍来源”的数据,我们判断现在中国军队的主要部分还是来自农村。根据某县级市征兵办公开称“应征青年中70%以上来自农村户口”;湖北、河南、山东等人口大省,征兵青年中农村户口比例依然在60%左右;四川某地2021年征兵总结中提到“农村籍贯仍是征兵主力”。国防大学的材料显示:大专以下学历青年中,农村户籍占比超过65%;大学本科及以上青年多为城市户籍,但数量仍少,尚不能主导一线作战部队组成。所以我们可以大致判断,中国军队五到六成是农村人口组成的。
正如恩格斯所说:只要把社会民主主义的种子撒在这些工人当中,只要鼓舞他们和团结他们去为自己的权利而斗争,——那末容克的统治就会完结。这一对于德国犹如俄国沙皇制度对于整个欧洲一样是种野蛮劫掠成分的巨大反动势力,就会像个刺破了的肥皂泡一样完全瓦解。普鲁士军队的“劲旅”就会变成社会民主主义的劲旅,那时在力量对比上便会发生那孕育着彻底革命的变动。
我们也需要重视农村比工作(虽然在现阶段,力量不够主要重点在于融入产业工人)。同志们,任何政权,即使是特色和希特勒,如果没有自己的群众基础(当然是建立在欺骗和经济上的胁迫中的),都是无法维持、找不到人维持的,否则毛主席也不说什么革命需要先在群众中造势了。
现在的两亿三千万农民以及许多城市中的小资产阶级和半无产者就是特色最大的群众基础,虽然他们生活困难,但是却没有深入到社会化大生产中,不能把自己的苦难和整个资本主义制度联系起来,对特色普遍抱有好感。
当我们的斗争开展之后,我们就有必要深入到农村中去组织宣传,我们可以在农村无产者面前展开一幅光辉的远景,就像在工业工人面前所展开的一样。我们可以把农民组织起来,共同对抗中间商。通过涨工资降工时的斗争,帮助更多的农民成为无产者,直接加入到我们最先进部队之中。
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所以要这样做,不仅是因为我们认为自食其力的小农可能来补充我们的队伍,而且也是为了党的直接利益。被我们挽救而没有真正转变为无产者,还在农民地位时就被我们吸收到自己方面来的农民人数愈多,社会变革的实现也就会愈迅速和愈容易。我们无须等到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后果到处都以极端形式表现出来的时候,等到最后一个小手工业者和最后一个小农都变成资本主义大生产的牺牲品的时候,才来实现这个变革。
现在我们就应该关注农业问题,和农民做朋友。即使是从认识世界的角度看,也只有了解三农,才能真正全面了解中国经济社会的情况
以上,到此为此,感谢各位支持
同志C:我记得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就看到过介绍通过营养液和人造光源培育蔬菜的文章,如果未来能解决能源问题或许能将农业生产完全变成工业化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
主讲人:在资本主义大农业中,劳动者就是无产者,只是生产的产品是农产品。已经有很多技术运用了。
同志B回复同志C:毕竟农业很大程度上得看天吃饭,如果不看天了那就摆脱了这个限制。
主讲人:
100 多亿投产的一个大型鸡场,它是几层楼的一个大鸡场。里面全都是紫外线,检测鸡又没有病,有病的马上就有工人去拔。对,就是工人,不是自耕农。有的先进鸡厂全就是机器人,直接就是机器人。两名工人管理四十二万只鸡。一开始五百只鸡就要两人。现在一层就是讲 4 万到 4万2千只,10 万只鸡的话要用人眼睛去看这一天走不了,机器人扫过去直接到屏幕上。今天鸡没睡好觉,鸡的状态不佳,它就会传过来。它有这个数据直接联系。一并可以直接带走,把那死鸡直接拿出来。得要把活全给两个人干,再多找两人都不至于这样,当时一个农业大资本家直接就和我说了,为啥这么先进了还有那么多小农。“中国不能放弃农民,农村和城市这种双边社会结构要维持。现在 一方面要创造廉价劳动力,一方面又不能让农民全都进城。这其中涉及政治等多方面因素。”
“改革开放后第一轮分地在 81 年左右,第二轮承包期是 96 年调整 一次,第三轮是 2006 年开始,到 2026 年到期。现在政策是延续承包 不变,很多人包括我向农业部调研反映过土地分散问题,但涉及很多 方面,调整难度大。比如有的人家地施肥多,有的不施肥,土地产值 不一样,重新调整有人不愿意。虽然问题多,但土地还是很难变动。”
而且农村人都进城了,剩余劳动力大军就不好用农村人来补,压低劳动力价格就不好办,中国工人阶级也形成阶级意识也会加速,中国工人现在的情况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有点像。当初就是美国本土工人一斗争,资本家就用欧洲移民工人来代替本土工人干活,本土工人直接失业,然后对欧洲移民非常仇视,认为他们抢了自己工作。移民工人反抗要么直接驱逐出境(中国是城乡二元社会,驱逐出城),要么利用本土工人对移民的仇恨打击。
{同志B:但是发展到后来移民工人也有觉悟了}
{主讲人回复同志B:是,但毕竟有个过程。中国的移民工人就是农民工。}
那个资本家还给我说:“500 多个村民,我是大户,还有其他两个稍大的户,剩下是小农户,目前还能维持生 活,但再过 5 年,现在种地的这批人都老得种不动了,最小的都 66、 68 岁了。以后把地集中,有机械,雇人打工,这就是农业产业工人。 按照河南的经验,未来农业合作化是趋势,但合村并镇现在实施有困 难,很多镇规模不小,距离远,而且拆老百姓平房,老百姓不同意, 合村很难推进。”
可见小农业消亡特色也挡不住,无论未来20年中国是无产阶级专政还是继续垄断资本主义,小农业都只有死。我也和很多小农户谈了很多,基本都认为没法继续待了,年轻人基本没有,我遇到的几个有些是临时在农村,剩下的也表示近年就打算跑。
特色自己都要搞什么承包权不动(名义上保留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改开和否定文革的政治基础,名义上不能动),经营权连片(就是把土地打包卖给资本家),希望治理土地碎片化问题。目前在浙江和东北这些资本主义农业最发达的地方还行,其他地方还是难。这种被迫的农业现代化,如果碰上经济危机甚至搞不好会大吃饱,就和当初德国一样。
—
欢迎加入工农解放社
团结全心全意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各组织,寻找共同为社会主义革命奋斗的战友!
群组: Telegram: View @Liberation1917
XMPP桥接群: https://joinxmpp.cmlmuf.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