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 :同志们对现在的农村、农民大概有个什么样的认识?
同志A :我认为现在大部分都是靠城市里的子女抚养的老人在农村了吧,年轻人和没有稳定经济来源的老人都去城里做工了,反正我们这边是这样的。
主讲人 :(回同志A)和我这边也差不多,大部分农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是靠做工,我正是因为没有相关的“认识”,所以试着做了调研。我们开始吧。
本次的内容主要基于本人在华东某地方农村的调研结果,就调研对象而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在农村的农业生产中占据优势,同时在阶级上大部分村民可以说是变为了无产阶级。
首先谈谈农业生产。农村的农业生产可以分成两个部分:资本主义生产和小农经济生产。
资本主义生产主要由承包大户主持,这类生产具备一定的机械化水平,如无人机喷洒农药、收割机进行收割。在农忙时期或是需要插秧、除草一类仍需手工劳动的作业时,承包户会雇佣当地村民来进行短期劳动,这类生产的目的是为了商品交换,主要的作物是经济作物,包括水产养殖、种树,但是国家强制要求必须要种一季粮食作物,比如水稻。雇佣劳动(尽管不是长期的、大规模的,不过这也是地理因素的限制)、为了获得财富而进行的生产,显然这是资本主义生产。
而另一边,小农经济生产的主体是(中)老年村民。
同志G :更正,应该为中老年村民。这里又有穷村和富村的差异,几乎完全划分为两种景象 >>
“生产全靠农具、手工劳动,也就是靠个人的劳动。多是种植一些瓜果粗粮以及家禽养殖。生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自家的家庭消费,包括送给居住在城镇里的子女,少部分可能会在村市场上进行贩卖。
<< 同志G 除自家的家庭消费,还有人情往来使用,有粮食,也有瓜果 >>这种生产最大的特点就在于自给自足,生产出来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即使是贩卖消费不完的剩余产品也是十分少见的情况,而且,真有剩余首先更可能是邻里之间赠送。显然,这既不是社会主义的生产,也不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更像是封建时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产。
同志A :但实际上这些老人的主要消费还是子女承担的吧?
主讲人 :没错,我后面也会提到,现在一般的农村家庭不可能靠土地维持生活。
首先,土地对农业生产而言是及其重要的生产资料。现在确实可以说是“人人有其田”,分田单干时给每户人家按人数分配了田地,每户人家大概3-5亩地不等,并承诺“30年不变”,至今仍是如此。
<< 同志G :某华北农村从改革开放解散大队至今,一共划分了三次土地,上次是在二零零几年,至今有20年没有变化了,根据地区不同有差异,如果村集体的土地多,那么每家每户的土地就多,在某华北农村是按人头,每个人头能够来到5亩地,这里还有从村集体征用土地用于开发的集体农场(开发区),这里比较代表官僚资本或城镇资本 >> 不过,大部分的土地都“出租”给了承包户。承包户要走了那些集中在一起的大面积的土地,并给相应的人家每年一定的租金(平均每亩地每年1千元),那些分散的、狭小的,不便于机械作业、集中管理的土地,即承包户不要的土地,仍由相应人家管理。
为了方便,这里姑且分别用“承包地”和“自留地”进行命名区分。
承包地和自留地之间的转变,主导权是在承包地、承包户一方的。是承包户不要的土地,才仍作为自留地由村民自己打理。绝大部分的土地都成了承包地,进行着资本主义生产;进行着自给自足的生产的自留地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无论是从土地面积,还是作物产量上看,资本主义生产在农村的农业生产中是占了绝对的优势。
<< 同志G:我游经山西,陕西,甘肃等地,但凡种植好的土地,几乎都是承包大户的 >>值得一提的是,承包大户出现的时间节点和国家的“扶贫”政策是相近的或在这之后,也能佐证“扶贫”是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带入农村。
主讲人 :其次,是农村中的阶级情况:大致可以分成资产阶级(各种老板),小资产阶级(个体户),无产阶级。
-
资产阶级:主要是各种工厂或公司的老板。这类人是最少的,一般是中年人。
他们年轻的时候正值上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00年代,对应中国的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当时他们通过各种方法,或从个体户做起,或拿出积蓄,或借钱开办工厂、公司,成为了(私人)资产阶级。在中国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后,也大概从10年前左右开始,陆陆续续的一部分人破产,跌入了无产阶级。他们的收入自然是他们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 -
小资产阶级:主要是工农商个体户,其中以商业/服务业个体户为主。这个阶级的人数比资产阶级多了一些,但远不如无产阶级。
-
工业个体户,比如个人开办小工厂,买一些机器,规模很小,以纺织一类的轻工为主。农业个体户,部分本地的承包大户,对应的是资本主义农业生产的那部分。商业个体户,大致分成两种,一种是零售的商店,一种是餐饮业的饭店饭馆。
-
<< 同志G:常见的有开设轻工,纺织厂,以及小的板材,吹注塑厂,线切割厂,皮革厂等,也有倒卖二手机器设备的 >>这个阶级最大的特点就是虽然占有一定的生产资料,但是雇佣的成分比较低,收入主要依靠自己的劳动。例如,某一轻工个体户,就是主要靠夫妻两人的劳动,为了最大化利用时间,两人会两班倒配合,一人白天劳动,一人夜里劳动,既减少了机器的闲置时间,也利用了夜间电费较低的现实因素,一般只有在非常忙碌的时候才会多雇佣一个人来帮忙。他们靠着“超长的劳动时间自我剥削”,获得稍高于无产阶级的收益。
这几年来,小资产阶级的处境总体是愈发恶劣的。一些工业个体户倒闭,只好外出打工,滑入无产阶级;一些做不下去的商业个体户,或直接关门,或把店面留给老人后自己外出务工,就与10年前相比,不少店面直接关闭了,或者是变成了外来的连锁店。 -
无产阶级:这是农村最广泛的阶级了,下到刚毕业的青年人,上到身体还算硬朗的老人,都有覆盖。而且还带有一定的年龄分布特征。
年轻人在毕业后大多直接找工作,也就是出卖劳动力,而鲜有创业的想法;同时,他们也会离开所属地级市去到更发达的城市里找工作,部分人会因结婚成家再回到地级市里找工作。中年人中,部分是自年轻时起就一直是被雇佣劳动,部分原先是资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破产后再滑入无产阶级打工谋生的;一般,他们的工作地点就在所属地级市里,不会离家很远,早出晚归,其中部分妇女由于还要处理家务,往往就在村附近找地方打工。老年人由于身体原因,不会进行重体力的劳动,一般都是身体还算强健的找点活做做,多见的是在村子里给承包户或小作坊做日结工。他们也不是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这里可以拉一条时间轴。上世纪分田后,现在的这批老年人们在当时主要从事农业生产,靠自己的劳动可以勉强维持生活,他们的子女(也就是现在的中年人)长大后主要从事工商业,或直接外出打工,或开办小店小工厂。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部分小资产阶级做大做强成为了资产阶级,部分维持着基本不变,部分则滑入无产阶级。而到近些年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这一代的年轻人绝大部分直接外出打工,成为无产阶级的一员。
主讲人 :这里再谈谈土地问题
土地是生产资料,而由于分田单干,每户人家都是有3-5亩地的,这样一来农村就没有无产阶级了,最少也是小资产阶级。我们说小资产阶级掌握一定的生产资料,能依靠自己的劳动维持生活。问题就在这里,现在,除了本地的承包大户,没有哪户人家能够只靠土地维持生活。
即使是80、90年代,也是靠土地能吃上饭但难过日子,这也导致当时的人虽然从事农业生产,但是不会让自己的子女主干农活,那样是挣不到钱的。放到那个年代或许还能称之为小资产阶级,但现在,对于大部分靠打工为生的家庭而言,土地提供的只是一点补助效果而已。
中年人和年轻人由于主要从事工商业,他们并不熟悉农业生产的技能,所以土地主要由老年人打理。而老年人又因为身体衰老,能够进行的劳动强度有限。这也导致村民很乐意将土地承包出去,如此既有租金,又不用干活。承包出去的土地就算平均按4亩地算,每户人家每年靠土地得到的租金有4千元,可能还不如一个人外出务工一个月的工资,不可能靠这个维持生活。
余下的自留地,如果老人身体不便,那就荒废了。如果老人身体尚可,那也是如前文所说,是自给自足的生产,而且由于自留地非常零碎分散,也不可能说靠种粮食作物来度日,多是些粗粮瓜果。
所以说,即使有一定的土地,一般的农村家庭的主要收入仍然是靠雇佣劳动,是靠出卖劳动力的,土地在经济上的作用太有限了。正像同志A说的,不仅是老人的主要消费,整个家庭的主要收入靠的就是子女的雇佣劳动。所以我认为,虽然农村家庭都有土地这一生产资料,但大部分仍然应当算无产阶级
同志B :可能还是要看土地收入所占的总生活费用的比例,如果还是占比较大的比例,应该算是半无产阶级
同志C :我也是一直关注三农问题。我跟大家说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有本书叫习近平给大学生的一封信,说的是习近平在福建省干的时候,给一个厦门大学的河北正定老乡辅导毕业论文,《浅析我国农业土地集中问题——从河北正定县土地集中难谈起》1987年
也就是说仅仅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展数年后,分散的耕地产权就阻碍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站在资本主义的角度,发展农业需要看投入产出,也就是种100亩地,看看能带来多少利润,然后再把利润用于租用更多的土地、升级设备和种子,这样资本主义就像滚雪球一样,带动农业的发展。但是目前农村土地产权非常分散,租金很高,这就让种地给种田大户带来的利润变低,资本滚雪球滚的慢,资本主义发展的就慢。就算站在正儿八经发展资本主义的角度,我也要反对现行落后的资本主义制度😁
同志G :除了土地这个最重要最根本的生产要素,还有一个要素是不能或缺的,就是水资源,这一点特别在中部,西部,西北部海拔高的地方为多,与土地资料不同的是,水资源几乎完全是由官僚资产阶级占有的
在西北部缺水的地带,农业用水水是有配给的限额的。
同志D :农村还有这样的现象:有关系的靠着关系入党,谋个岗位。老人干日结也会遇到拖欠工资的情况。
同志G :以及贿选很严重,另外最近ts在推广合村并镇,关于这个现象及后果是否有调查?
同志C :我国现在的耕地有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整的很复杂。目前很多地方农村地区确实以种田大户为主,普通农民转让耕地经营权,每亩地租金为600-800一年,就我的调查来看,全国都差不多。如果只种主粮的话,收益假设计为1500多块,就相当于租金占掉一半左右的种田大户的收入。如果不种经济作物的话,我觉得种田大户积极性就不是很高。
同志E :对,都是把地包出去然后自己去打工
主讲人 :在我调研的地方,中年人还会留在村里,但是年轻人这辈是在城镇里买房的。老年人再一逝世,土地的归属,“30年不变”是要变变了。
同志E :我感觉政府在有意阻止在种植业出现垄断巨头,不然不可能到现在还是这么分散的状态。
同志D :老人的收入来源:下苦力(日结工)、售卖经济作物(桃胶)。
我感觉我姥家所在的村子人口不多,隔壁村也是,隔壁村近些年在发展旅游业。红色文化。
主讲人 :(回同志D)10年前在乡村公路旁我经常能看到村民路边摆摊卖瓜果的,现在几乎看不到。
同志E :确实,那时候刚好是10年前,我暑假回去的时候基本都看不到几个人,住在村里的壮劳力白天也会去镇子上干活
同志C :我们这里还是能看到的,一部分老人孩子在外打工,自己在村里没什么事干。有的就会选择务农。交易一些农产品。
农业问题还是比较容易分析的,你像习近平那个逼,80年代就看透了。现在政府一再强调家庭生产承包责任制不变,就是不想农业快速发展。
同志D :工业反哺农业,工人都自身难保了,中介都下基层了。
同志C :(回同志D)为了社会稳定,牺牲农业发展速度
主讲人 :我这也是,有的村有点景观,有什么出名的庙,那有政府拨款,可能有点搞头;没有什么东西的,村门口竖个旅游相关的牌子,其他没了。
同志E :现在听说很多人造古镇经济崩了?农村旅游能起来吗?
同志D :(回主讲人)环境变好了,村民收入没变。
(回同志E)过了这个村,下个村还是老样子。
同志C :我有这样一个结论,不知道大家认不认同。我们现在中国社会已经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农村正在衰亡消失,种田大户正在成为农业的主力军。现在农民的力量已经非常薄弱了,种田大户顶多算农业工人或者农业生产作坊
新时代的主要社会力量还得看工人。未来农民都是农业工人了。
主讲人 :我也有类似的想法。封建的那种“地主——农民”的关系现在看不到。
如果广义认为住在农村就算农民的话,那大部分已经是无产阶级了,只是可能思想中落后的部分会多些。
不过我这地方也不是农业大省,河南河北那边的情况应该会是更明确的反映
同志G :我的家在北方,地貌以平原为主,广袤的平原带来了大量的耕地,仅我老家一个村,划出1000亩耕地后,余下还有数千亩地,到每个人头上(注意是人)还能有5亩
耕地划地的原则是外地迁入不算,本地迁出不算,妇女嫁出不算,老人去世的不算,按每户人口分配,一个人五亩
同志E :以城市工人为革命主力应该是各左派共识吧。
同志F :老头有点多,可能工作比较麻烦,但也可能比较革命
城市和农村的人口比例和产业结构一看便知吧 ,除此之外,乡小的逐渐消失也促进了一些农村小资产阶级,如小卖部,小摊贩的破产。
同志C :三农问题,尤其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问题上,大家其实都达成共识。可能是因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问题比较简单,都没什么争议。
大量的农村人口都去了城市,都加入了无产阶级阵营。
我在互联网上也看到了,有人在说这样一种现象。就是中国的农产品质优价廉,尤其是体现在水果蔬菜上,中国的人均消费水平其实挺高的。我觉得这主要还是因为中国劳动力便宜,跟中国很多初级、中级工业品质优价廉是一样的道理。
很多外国佬看不起中国,觉得中国制造业靠压榨工人,打赢了他们本土工业胜之不武,最典型的就是这两天的巴西劳工部,控诉比亚迪😁
同志D :从墙内的短视频都能看出来,农民靠种地挣1万要花五年。
有地种的和有地没能力种的,住医院就要省吃俭用,而且有些子女的工作也不稳定。
种地养活不了自己已经成为农民的共识。还有一种情况是城中村。我所在的地方虽然是城镇但种地的不少。种地的是少数,大多都是老人。
同志A :城中村其实还是在工厂里做工的,只是自己种点蔬菜之类的
同志D :种地是为了满足温饱,不是经济来源,经济压力使得现在血缘关系更加牢固。
同志F :?不想把老头甩掉?
同志D :这不是小资居多吗?原本一年见不到几回的现在一听谁生病了,都来看望。原本关系不融洽,宗族关系也是农村不能忽视的问题。
同志G :宗法关系随着青壮年人口外出打工,已经在渐趋衰落了😂 血缘亲戚比朋友还不熟,一年就过年和清明碰个头,见了面都叫不上名字来。
同志F :宗族问题也与男女问题相关。一些宗族的女性出嫁后就被宗族的人窃取了土地
同志A :现在中国有没有比较强大的农业资本家?
同志C :在农业生产关系比较先进的地方(我是说没有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拖累,不用付很大的土地租金),按照我上面的分析,农业的利润可以翻倍不止,就有钱用中国工业制造的大量农机。比如黑龙江。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从哈尔滨上空坐飞机飞过,俯瞰哈尔滨松嫩平原,那边农业确实比较发达,你看地块就能知道。耕地不破碎。
或者说你看一下卫星地图上的华北平原,华北平原面积大地势平坦耕地条件也非常好。但是在卫星地图上你会发现耕地非常破碎。这就是因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的土地产权破碎。
同志G :是的,而且农村或县一级区划根本无力进行产权变更,很多良地既不开发又不种植。
集体经济破产,农村学校萧条,上学到县立高中,而且名额少,配套设施也不完备。
建议除了土地要素外,再加上水利要素,这一部分有的村有村志,或县有县志,可以查阅。
同志F :明明一大片土地能利用但是无法利用,不得不说大包干真是个伟大的倒退呢。现在脱贫也是个笑话。
同志D :强制解散说成自愿 可小岗村成为了笑话 最先单干的还是在政府的帮助下脱贫 化肥增产广泛使用和粮食进口造成增产的假象 没钱上学也是事实。
同志H :精彩!田野调查是社会科学的实验,主讲人同志的分析是完全符合我们最求社会主义的任务的,是完全符合工人阶级社会革命路线的。
欢迎加入工农解放社
团结全心全意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各组织,寻找共同为社会主义革命奋斗的战友!
频道: https://t.me/LiberationLeag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