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
前言
本文中进行融工的同志代号为A。
接近年底,A已经在建筑工地扎根半年。在熟悉了本工种的工作内容以后,A开始与周围不同分工的工友拉近关系。
第一节.对资本主义分工关系的认识和理解
这期间A首先了解了建筑工地的特点。为A注意到,由于农民工分工的不同,各个班组的组成结构有很大差别,大多数班组都是从一个家乡出来的,跟着小包工头接活的施工队。
A还从现实中认识到,在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中,分工关系占据着重要地位,它将工人阶级分化成不同的群体,加上教育等各项资源被资产阶级垄断的社会基础,最终造成工人阶级内部矛盾不断、难以联合的局面。
举一个例子,在繁忙的时期,每个工种的施工管理层都会向班组施加压力,提出捞油水(红包、烟酒)的暗示。在这种紧张的压迫下,工人面对工期赶不出来就拿不到进度工资的局面,只能优先考虑个人利益。例如,如果一个工人要按照计划搬运货物,他就会强行占用升降机或电梯(施工前期靠升降机,后期靠电梯上下楼)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他就会和其他需要使用该运输工具的工人产生矛盾。这些日常的矛盾积少成多,不断增加工人阶级内部的裂隙。
资产阶级坐享剩余价值和资本主义的分工体系,却缺乏调度有序生产的能力,只会压榨与甩锅。试问在毛泽东时期的中国,靠着现在缺乏调度有序生产的能力,只会压榨与甩锅资产阶级和被迫优先考虑个人利益而分裂的工人,能将一个贫弱的国家建设成焕然一新的新中国吗?显然并非如此。只有无产阶级专政和公有制度,工人才能发挥工农阶级的先进性,才能让毛泽东时期的中国极速发展。今天的中国,生产力看似提高了,但是包括分工关系的生产关系的无序以及由此造成的矛盾,已经严重阻碍社会的发展。这其中涉及到的历史详见《共和国历程》,这里强调的是社会主义时期有序生产和现在内部矛盾激烈的资本主义分工关系的不同,后者让工农阶级内部的矛盾不断加大,为功利主义、精致利己主义向无产阶级渗透打开了大门。
第二节.与周围工友相处的经历
在了解了建筑工地的特点与各个班组的粗略情况后,A首先选择来自同一个省份的工友以及工作中经常遇到并有合作关系的班组打交道。(这里省略了具体工种是什么,防止透露隐私,此处仅举例出它的特点)巧的是这个班组年轻人占多半,因此和他们沟通更加容易。在将近一个月的相处后,A已经和包括包工头在内的每个人成为了朋友。
在A所在的班组中,A发现有一个工友喜欢读一些带有政治色彩的小书。 读物听说是该工友在上一个工地工作时在路边摊淘的,里面写了一些关于周恩来、邓小平的“解密”书籍,他偶尔读几页用来打发时间。
于是A问他:“觉得毛主席怎么样?”。
他回答:“毛是个狠人,心机城府很厉害,懂历史,要是他在不会有人敢发大财,敢贪污就是反毛主席,那个时候反毛主席很严重的,你们还没见过,出工才有工分,有工分才有饭吃,不像现在大包工头小包工头再到工人,拿到手的那么和劳动付出不成比例。”
A继续问他:“经历过集体生产吗”。
他说:“小时候正是大队生产的时期,不过十几岁的时候就解体了,当时忽然就像没爹妈要的孩子,在农村穷的根本没法生活,没有书读,就出去找工打,刚开始只能干一些帮忙的活,就这样还得有黑社会收取保护费。”
A问:“那集体财产的,不是还有什么水塘、树林、土地经济作物吗?”
他回答:“那都和我们没关系,被村干部、会计之类的那些当官的承包出去了,我们每家每户是分到一点田,但是分田只是给你一片土,一家老小都指望那点土是活不了的,老一辈的当时正直壮年,可以自己想办法盖房子,想办法买点种子尝试栽种,但没有一年别想见收成,我们十几岁如果还在家里,饭都吃不上,只有出去帮别人做事,况且那会儿出去没多久就找了媳妇。”说到这里他笑了。
从他谈话中A注意到,当时官僚资本主义看似是一瞬间就蹿起来,其实它也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在解体前,官僚就长期剥削集体财产;在过于突然的解体后,对于官僚的遏制早已消失,官僚便占有集体财产去发财,而创造集体财产的老百姓则不得不自己谋生。
后面他说了有关于妻子和子女的故事,越说越开心。可见当时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还没有大肆渗透到工农阶级,人们自由恋爱,自由婚姻,就是这一点爱情,让经历了这么多苦痛的农民子弟能够耐下性子忍受一辈子的辛苦。
A观察到自身所在班组的工友普遍有比较丰富的社会阅历,也能看清一些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剥削的情况。由此,A判断,他们可以被组织起来与资产阶级斗争。A后面的讨薪经历证明了这一结论的正确性。
除了A所在的班组,A还与另一个班组的工友打交道,据A的了解,这一班组多为年轻人,他们思想多为享乐主义,来工地的原因一是为了赚钱,二是没有人监管(比学校和工厂好些)。他们下班后几乎就在打游戏、玩直播。A经常与他们交流、串门,在这一过程中,A选出来两个青年(简称甲、乙),并尝试对他们进行政治灌输。
首先A分别向甲,乙分享了《收租院》。
甲看过后说:“看上去很政治,里面那个雕塑有点意思,你哪里搞来的?”
A:“网上刷到的,你还要吗,平时读政治相关的书吗?”
甲:“我不看,以前有想过看书打开自己的思维,现在上班太累了,回来就只想玩。”
A:“可以慢慢尝试读一点书,启发一下自己,有时候还挺有意思的。”
甲:“你可以推荐我不,我有空读读。”
A:“可以读《共产党宣言》,需要的话可以发给你。”
而乙看完说:“我觉得文章就应该这样,就是……”
A:“为我们这种工人写的。”
乙:“对,这种我能看懂。”
A:“这个其实还只是对共产主义理论的一种发挥,他们是建立在列宁、毛主席思想的基础上写出来的,你如果读过毛选或者列宁就知道了,里面写的都很大白话,马克思的话还有点偏理论,需要一点点基础。”
乙:“毛选我读过,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我在戏梦巴黎里也看见过。”
A随后与乙加深了联系,甲虽表现的有些敷衍,但是他确实读完了并说了一些感言。
之后A让另一位朋友挑选了一些内含阶级斗争思想但不太激进的杂志的短篇文章出来(怕一上来吓到别人),他看了几篇,说这种稀罕物品很少见,自己觉得不错,但是给工人怕会效果不好:1.排版老旧,阅读感观不佳,2.政治意味十足,恐怕引起不必要麻烦。 在他的建议下,A选择用一些墙内的短视频、书籍进行宣传。
后来A偶然结识了一个年轻人。本来由于他所在的班组另外承包了几栋楼,宿舍在两个地方,很难见面的。 但有一次他们宿舍热水器坏了,三天都没人修,锅炉房也还没有烧好热水,于是他跑到A的宿舍区接热水洗澡,顺便聊起来了。他一开始从吐槽聊起,吐槽我们这边路很多泥巴,连水泥都没有的,后来吐槽老板黑心、自己受累、很晚才看到钱。一聊天就熟悉了,这位工友以下简称丁。
有一天A请丁吃饭,A从玩的游戏入手,然后和丁聊到了工作制度中的不合理,比如没有劳动合同、保险费自己承担、忽然的繁忙加班所付出的汗水与加班费不成比例以及上头指手画脚等等。吐槽完这些,丁开始讲述他上一份工作的经历。 他当时在一个工厂打工,一个就月两千块钱。
A说:“你不是学校介绍的黑厂吧,不过实习的黑厂连两千都不会给你。”
他说:“不是,是自己找的,当时太小了没经验,被坑了。 ”
A问:“怎么被坑的? ”
他说:“工资低呗,一开始跟我说底薪二千,后面多劳多得,结果交完宿舍水电费、伙食费,就剩两千块钱了,提成根本拿不到多少,有一个四十岁的同事拼命的组装一个月才四千,我是受不了,我当时手上都是泡。”
A说:“那确实黑,你们给老板做四小时,所生产的利润已经够支付你们的工资了,还有四个小时纯粹给他赚钱。”
丁点头说:“这么一说确实是。”
A:“这个就是马克思说的剩余价值。”
丁很好奇:“你看马克思吗?”
A:“以前读过两本。”
丁:“我也想读马克思,没基础应该怎么看?”
A:“马克思的话我建议你读共产党宣言,但是更建议你读毛选和列宁的国家与革命,那都是好书,不好看你找我,要是读完了我再请你吃饭,咱们聊聊。”
丁后来成为了A的同志,也是目前唯一在工地上发展过来的同志。尽管这是融工计划之外的收获,但是只有融工的同志积累许多实际的宣传灌输的经验以后,才能够抓住这偶然的机会。
根据A的经历,A总结了筛选灌输对象的四个标准。第一步看他的出身:同志丁自身是工人阶级,出身农民家庭。具体来说,他从小母亲生了他做完月子就走了,就没有家庭的虚情假意的温馨,没什么人管,小学读完就没读了,记得学校里老师说国民党好,现在和亲戚一起。 第二个看生活习惯:同志丁独自生活,平常没有消费主义的习惯,不玩游戏,看些英雄联盟短视频。刚开始认识的时候A问他为什么不玩他就摇摇头,过一阵子聊天的时候A又问他,他说没意思。其他年轻人尽管也有阶级意识,但一玩起来就没完没了,就什么都忘了,这就是其他工人的问题,他们可以组织起来做斗争,但是不能直接吸纳进地下工会。 第三个看看政治观念,看他是不是保守主义的朴素,是不是工作就是为了攒钱。第四个看他的文化,是否有对革命理念的追求,A发现丁会看三国,和其他人不一样,丁看黄巾起义,对于黄巾起义的理念非常能接受。
于是A慢慢和他聊,先从工作场景里的恶劣现象进行吐槽,然后吐槽剩余价值。A说:“一天干1-2个钟头,就把所有工资生产了,之后生产多少个产品的时候,就已经完全是剩余价值了。我们工地上老人带新人,说你干活,‘对得起自己,对得起老板’。”然后A和丁说:“你干几个钟头就可以对得起老板,对得起自己了。”然后A又对丁向更高的层面灌输,如国家等。A向丁展示去除掉校园和新闻体系等官方渲染后国家的模样,给他看一些灌输革命的视频。看完后他问A:“现在是帝国主义吗?”A说:“不敢打包票,结合理论和数据,大差不差的,大概也是这样,新闻也只是说一方面,搞外交也是殖民主义的输出嘛。”
个人经验,灌输要加一点技巧。要让被灌输的工友看到,对于如何解释分析周围发生的事,除了我们能接触到的新闻媒体以外,还存在马列毛主义的看法。这种技巧可以一下子可以切入现实本身,让工友发现不毕通过资产阶级的教育,完全可以借助于马列毛主义的观点来解释周围事物,毛主席也说这是一种思想武器,让他有这些信心,然后给他推荐了共产党宣言和国家与革命等理论著作,让他学习理论,让他真正入门。
第三节.讨薪经历
最后,A经历过一次讨薪。
在经历了几个月的忙碌以后,工地终于超额完成了工期进度,各个班组都盼着发钱。然而甲方将钱给了乙方,由乙方内部规划,然后让大包工去和各个班组的包工谈,在这些环节上各方都想方设法从工人克扣一部分工钱。
事先,A多次把外网上关于建筑工人欠薪的数据分析当例子劝说工人,并把外网上的一群建筑工人无组织自发讨薪被殴打的视频给他们看。最终,A与本班组和另一个年轻人很多的班组达成约定,遇到拖欠、克扣的情况就堵在大包工的办公室去要,而且他附近的租房也要一起去窜窜门。尽管A和他们不采取暴力,不直接冲击项目部,但是A和他们约定一定要团结团结,每个人的要求一致,就是结清这部分进度款,哭穷的哭穷,红脸的红脸,但不骂人不揍人,期间留存证据,以上措施不行就去劳动局(不管劳动仲裁有没有用,这么说能稳固人心)。
在僵持了大半天后,大包工给乙方老总打电话,打完后向两个班组的人说:“你们哪个能不能让一部分,我先给某某这边结了,你们那边过年之后我自己掏腰包垫给你们怎么样?”这就是典型的分化战术,他没有想到两个班组是有组织团结起来了,和老总哭惨的把戏已经不管用了。在以往,老总不下场,保持纸老虎的威望,大包工负责和稀泥,工人也不想把事情闹复杂,一点蝇头小利和客气话就算了,但这次不一样。见我们不为所动,一直到将近晚上,两个班组三十人以上堵着他没有吃饭,最终他又和老总打电话。他这次装作站在工人这边,说:“*总,无论如何不能拖欠,你必须把这次的款项结清,不然我们没法回去过年…… ”最终两个班组都拿到了进度款。
事后,A和参与斗争的工友在酒桌上聊了以上大包工和老总的把戏。大家都说,如果是一般情况,还真有人被他们骗了,他们都是故意糊弄人的。见我们不好欺负,他们只能把钱给了,不然事情闹大了影响不好,他们房子还能卖吗? 第二天A和其他班组的工人聊天,果然有人的工资被克扣了,他们第一吃了没有组织,没有团结的亏,没有斗争意识,第二,还对资产阶级抱有一丝幻想,容易相信他们的逢场作戏。然后A将这次斗争经验通过聊天告诉其他工人,让他们明白,老老实实干活并不会过上好日子,资产阶级从来只想自己过好日子,我们争取劳动得来的工资天经地义,谁都没有理由克扣,必要时候我们就可以通过一些实用的斗争手段争取自己的利益。
总之,只要破斥资产阶级的谎言,让工人认识到诸如“打工给钱天经地义”等无产阶级斗争的合理性,工人就容易起来斗争。工人有时候相信老板说的“老板没钱”的谎言,认为老板不容易,不敢彻底斗争。但如果你给他通过剖析揭示老板不是没钱,而是就是不给钱的道理,他又觉得自己参与斗争天经地义,斗争起来就硬气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