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Administrator
发布于 2024-12-11 / 256 阅读
2
0

工厂通讯:某地区组织关于“怠工经验”的一次讨论——论工人工作两类方法不同意义兼论资产阶级科学管理制度对工人工作的影响

“怠工经验”指工农解放社发表的文章《融工实践:怠工组织经验和融工中的路线问题》(下称该文章),组织各小组成员在组织阅读该文章后,于一次会议中讨论出如下结论:

结论1.晚期资本主义工厂有机构成差异延伸出不同的资产阶级科学管理制度
结论2.怠工方法具有在不同程度上广泛推广的适用性
结论3.怠工方法揭开了工人再次自行管理生产的序幕

文章将围绕以上三点结论详细展开论述,并结合笔者的个人融工经验与会议上组织各同志的分享进行补充说明。

在此之前,必须先行说明为何在原文末尾已经就“两种组织方式的类比”也即结论1与2展开论述的情况下,我们仍然在本文标题中将“工人工作两类方法不同意义”作为本文的一个主要内容及重要内容——
一方面,因为在本地区组织(下称组A)与文章作者所在组织(下称组B)进行一定交流后,发现组A所驻扎工厂,其资本有机构成、生产方式与管理制度等与组B所在工厂存在较大不同,换言之,客观条件不同,因此,开展工作的方法也产生程度上的不同。
另一方面,笔者个人想论述一个国内工厂不可忽视的演变趋势,结论1与2是个很好的引子,同时论述完成后,进而能够引出结论3,即本文的另一主要内容与重要内容。

结论1.晚期资本主义工厂有机构成差异延伸出不同的资产阶级科学管理制度

我们先不进行理论的引出,而是引用会议上的一次谈话:

1.“我们厂那条线完全飞机拉,一天要做几千产量,每个料都要聚精会神的做,几乎腾不出精力和工友聊天。如果想歇一下喘口气,一会就堆料,从你工位堆到上一个工位长长一排。(旁边的同志比了一个当时的动作,被其他同志吐槽说在模仿摩登时代名场面)“

2.另外一条不忙的产线,主要是给其他流水线做物料的,他们不用开流水线,做完送过来的物料摆好盘就可以让你摸鱼,但是你不能离开自己工位,如果去别的工友那里帮忙,监控一看到了拉长就来叼你了”

3.“我们个厂那没有流水线,是操作机台机器人的,只要上下料,然后机器人不出故障就可以摸鱼,物料员和组长最爽,我做物料员的时候,提前屯一堆物料备好就可以躲起来睡两个小时,如果我去帮别人看机器人,他们也可以摸鱼一个小时。上夜班的时候,这个事情组长完全不管,因为班组长一大半时间都在睡觉。上白班的时候,即使看到了,也只是随便说两句让我们不要给领导看到了”

以上讨论可知,资本主义工厂内存在迥然的生产方式,而主要表现为两种:

1.流水线式的生产
2.独立机位的生产

我们不在形式上再造轮子,而是直接利用唯物主义辩证法分析其本质的差别,即,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力所导致商品生产必然的差异性(以价值构成主导的生产),产生两类代表性的工厂,其显著区别在于:

1.资本有机构成不同
2.生产管理制度不同

这两类代表性的工厂,主导了晚期资本主义的绝大部分商品生产:

Ⅰ类工厂是常见的,也是一般印象中的工厂,俗话说,流水线。这类工厂有机构成中可变资本处于相对大头,即在生产过程中用于雇佣劳动力的支出较大,而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支出较小。

在这类工厂搭建一条流水线本身不需要购置较多较昂贵的机器,但要使其运行起来,一般需要二三十名劳动力。工资支出较高而利润微薄,因此工厂通常尽可能加快流水线线速以求最大化剥削劳动力。这类工厂通常使用福特制管理生产。

Ⅱ类工厂是随着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而逐渐占据主流的工厂,这类工厂被同志们称为单独工位的工厂,也就是一个工位一个人一台机,而不是Ⅰ类工厂那样一群人围着流水线排排坐围成一圈。这类工厂有机构成中不变资本处于相对大头,即在生产过程中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支出较大,而用于用于雇佣劳动力的支出较小。

在这类工厂中通常自动化程度较高,不需要较多劳动力即可维持生产,通常,劳动力在这类工厂生产中的作用也不再是低级的复杂劳动,而主要是维护自动化机器正常运行,这些自动化机器通常是价值最高的生产资料,一台造价不菲,但带来的利润也非常可观,为了达成利润的最大化,就必须保持机器尽可能长时间正常运行,因此工厂通常直接规定一个达标产量,若劳动力所操作机台生产达标,那么超产的部分将转化为绩效并影响最终工资。这类工厂通常使用泰勒制管理生产。

一般而言,Ⅰ类工厂有机构成中,用于工资性支出占比较大,利润率较低。Ⅱ类工厂有机构成中,用于工资性支出占比较小,利润率较高。将两类工厂放在数轴上排列,以平均利润/工资性支出+不变资本为比值,值数较大一方为右,那么:

Ⅰ类工厂<<<0>>>Ⅱ类工厂

总结:
近百年资本主义工厂存在两种主要生产方式,随着中国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发展、生产的集中化、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平均利润率回归规律以及政府管控扶持等原因,致使工厂有从数轴左逐渐向数轴右发展的倾向。曾经市场经济下那种从几十人几条拉的小黑厂,逐渐扩大再生产到几十上百条拉,成千上万人大黑厂的Ⅰ类工厂,正逐渐被扫向历史垃圾堆。取而代之的是以自动拉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几个人开一条拉,劳动力以上下料与维护机器为主要工作的Ⅱ类工厂,也即所谓非劳动密集型企业。

结论2:怠工方法具有在不同程度上广泛推广的适用性

结论2是对结论1的补充与拓展,结论1论述了两类典型工厂,以及密集劳动环境正逐渐消失。结论2首先要补充典型Ⅰ类工厂能够转型为典型Ⅱ类工厂,其次才能拓展出本节小标题的内容。

有这样一些工厂,厂内人力拉没有因为订单增多而变多,反倒因为订单减少而变少,订单多了,自动拉又会新开几条,订单少了,小时工就被打发走了。无论如何,自动拉总是机器不带停。

又有一些工厂:“人力拉始终占大头,自动拉不是没有,只是就那么几条,时不时开一下,时不时上八小时,好像是给人养老的岗位,我估计就是骗政府补贴,完成上面的任务”

另一些工厂,则是人力拉里混了几台机器,有的地方是流水线,有的地方是机器手(20万一台),流水线与流水线之间被机器手分的很开,还有些岗位是机台,就一个人在那操作,离其他人都很远。我们组A同志俗称这种拉为半流水线。

上述工厂是常见的三种非典型工厂,也是大多数工厂,这些工厂混合了Ⅰ类工厂与Ⅱ类工厂的特性,每种特性占主导的比例相当不同,这混合类工厂的情况对应绝大多数客观条件,即我们同志基本是在这三种情况非典型工厂下融工。

组B同志是在典型的Ⅱ类工厂的客观条件下探索出怠工经验的,但我们必须强调,怠工经验依然适用绝大多数(几乎所有)工厂。因为纯粹的全是流水线飞机拉的厂已经不占主流,那么它至少在部分环境内,如自动拉或某些独立机台是在较大程度可以适用的(正如该文章所讲,组B同志正是被调到了一个独立机台的车间,才发明出串联怠工的方法,虽然该厂并不全是这样的车间,但依旧组织起了本类车间的不少工人,这就是利用客观条件灵活斗争的例子)。而在另一部分环境内,如流水线,它实际也能够在较小程度适用(非绝对意义上的较小,能够转化为较大),这一点我们将与结论3同时论述。

这里再回顾组A同志在会议上的谈话,就能够分析哪些客观条件是可以直接开展怠工斗争的:

1.“我们厂那条线完全飞机拉,一天要做几千产量,每个料都要聚精会神的做,几乎腾不出精力和工友聊天。如果想歇一下喘口气,一会就堆料,从你工位堆到上一个工位长长一排。(旁边的同志比了一个当时的动作,被其他同志吐槽说在模仿<摩登时代>名场面)”

2.“另外一条不忙的产线,主要是给其他流水线做物料的,他们不用开流水线,做完送过来的物料摆好盘就可以让你摸鱼,但是你不能离开自己工位,如果去别的工友那里帮忙,监控一看到了拉长就来叼你了”

3.“我们个厂那没有流水线,是操作机台机器人的,只要上下料,然后机器人不出故障就可以摸鱼,物料员和组长最爽,我做物料员的时候,提前屯一堆物料备好就可以躲起来睡两个小时,如果我去帮别人看机器人,他们也可以摸鱼一个小时。上夜班的时候,这个事情班组长完全不管,因为班组长一大半时间都在睡觉。上白班的时候,即使看到了,也只是随便说两句让我们不要给领导看到了”

结论是,以上三种条件均可以开展怠工斗争。因为怠工斗争其本质上是建立在工人阶级对生产过程的相对掌控之上,工人若充分承接了社会生产的职能,那么工人就同时具备了不承接生产的职能,换言之,怠工是生产走向其反面的自然结果,那么,下一个结论就呼之欲出:

结论3.怠工方法揭开了工人再次自行管理生产的序幕

结论2的总结部分仅一笔带过,也并未展开解释,是因结论2为条件性论述,其本身在引出结论3的同时,给与结论3以充分材料,使得结论3这一全文最主要结论得到充分论述。

在上一结论中,我们讲了融工同志和工人干部开展工作的三类常见工厂,同时复述了组A同志的会议谈话内容作为引证,最后引出观点即 怠工是生产走向其反面的自然结果,在本节内容我们将直接对其展开描述。若想论证这一点,首先应指出,它既然是通过一种自然过程产生,就通过工人这一社会主体本身反映出来。这在组A同志的另一段谈话得到很好的反映:

“我当时在那个厂做物料员的时候,经常帮助开机器人的那些工友,通常他们在机器做料的时候只是躲在附近玩手机,听到报警了就过去看看。后来有一位玩的好的大哥和我说,让我多备一些料,帮他处理报警。他告诉我,平常他去车间外面摸鱼都是隔壁机台的工友帮他处理报警的,隔壁机的工友要去外面摸鱼,他也会帮忙看机,不如我看同时看两个工位的机台,让他们俩都去外面摸鱼,我答应了。后来我也学着去外面摸鱼,发现那个地方总是有几位不同车间的工友聚在一起玩手机泡泡面。于是以后有人要我帮忙看机台,我就很乐意帮忙,因为可以让工友都聚在一起。”

“那其实这个事情不止是我们左翼的人在这么做,很多工人自发的就在做这个事情。”

“是的,不过还没有上升到自觉的程度,总体上还是呈现无组织性的。”

由上可见,做物料员的组A同志与组B同志所处工厂均属于典型情况下的Ⅱ类工厂,在这类工厂中,离岗行为对产量不具备绝对性影响,因此工人经常离岗,这即是 工人阶级对生产过程的相对掌控,怠工经验相较于社团经验的重要意义,即在于它充分参与进了生产过程,将工人无组织的自发行为转化为有组织的自觉行为。这毫无疑问是我们融工同志充分融入工人,充分代表工人阶级利益才探索出的宝贵经验,我们可以说,只要工人承接着资本主义的生产职能,受到阶级压迫,与自身劳动成果相分离,就一定有怠工摸鱼,就一定有阶级斗争。并且,只要结合马列毛的理论,今天以怠工摸鱼为阶级斗争,明天就以管理生产为阶级斗争,后天就能以夺厂为阶级斗争,最终实现工人阶级对生产过程的绝对掌控。

结论3到这里本已经论述完毕了,但为了便于理解,有必要进行一些补充说明。

已知组A同志描述了典型Ⅱ类工厂的情况,得知这点后,我们再来分析非典型Ⅱ类工厂存在哪些开展怠工的条件,我们再次复述组A同志的前2条描述:

1.“我们厂那条线完全飞机拉,一天要做几千产量,每个料都要聚精会神的做,几乎腾不出精力和工友聊天。如果想歇一下喘口气,一会就堆料,从你工位堆到上一个工位长长一排。(旁边的同志比了一个当时的动作,被其他同志吐槽说在模仿<摩登时代>名场面)”

2.“另外一条不忙的产线,主要是给其他流水线做物料的,他们不用开流水线,做完送过来的物料摆好盘就可以让你摸鱼,但是你不能离开自己工位,如果去别的工友那里帮忙,监控一看到了拉长就来叼你了”

显然,1是典型Ⅰ类工厂,2可以归类为非典型工厂。

在1的情况中,“你要保持一个速度,不能一会快一会慢”,实际上是工人阶级丧失管理生产权力的表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保证产量,通常只能在较小程度开展有组织的怠工,若要将其转化为较大程度的怠工,可以将社团经验与怠工经验向结合,将组织工人作为先决条件,而后开展怠工——显然,产线组长只能管个人的怠工,管不了集体的怠工,并且在通常情况下,只要保证产量,产线组长并不反感“一会快一会慢”,工人不仅能拿回一部分权力,也获得了团结部分产线管理的可能。

在2的情况中,重点同样在于拿回管理生产的权力,与团结可团结的对象,怠工串联的阻碍几乎仅在于能否团结拉长与看监控的保安。

至此,结论3已得到充分论述,这一结论是本文最主要的结论,也是许多同志未能注意到的重要结论,即:怠工方法揭开了工人再次自行管理生产的序幕。

总结:

本文章是一则来自工厂的通讯,是组A一位做工人工作的同志在上工之余所撰写,在组A组织阅读该文章(<融工实践:怠工组织经验和融工中的路线问题>)后本就已经规划本文章的撰写,然而因做工人工作,又要兼顾其他阵线,导致时间精力受限,笔杆时常搁置,终于今日完成。之所以在劳顿之下坚持撰写,是想证明跨地区小组串联可能性,推进搭建政治脚手架工作。同时,为早日摆脱手工业小组阶段,我们也十分期待来自其他同志的工人工作经验分享,愿本文能够为其他正在做工人工作的同志们起到帮助。


欢迎加入工农解放社

团结全心全意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各组织,寻找共同为社会主义革命奋斗的战友!

频道: https://t.me/LiberationLeague

群组: https://t.me/Liberation1966

XMPP桥接群: https://conversations.im/j/工农解放社@muc.5222.de

加入我们: https://forms.gle/4QPjVfzbPCij35Hj6


评论